都說藝術源於生活,每當我們看狗血劇吐槽情節太扯的時候,又總能被熱搜上更奇葩的真人真事打臉……
雖然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比較平淡,但也有一些人因為每一次轉折點的選擇,讓人生變得大起大落。
25歲的有紗在節目組第一次遇到她的時候,她已經是在歌舞伎町工作的一名陪酒女了。
但從她的介紹中來看,有紗並不是光漂亮學習不好的那種,她有考上青山學院大學,只是中途退學了。
做陪酒女來說,有紗賺得也不少,每月能有100萬日元,甚至更多,一年也算是能有個千萬的收入。
那時候的有紗還沒有男朋友,只有在一起玩的朋友,而且有紗覺得如果有了男朋友,可能會被束縛住,她並不喜歡。不過也直言,如果選男朋友的話,自然也是找帥的,她喜歡生田斗真那種類型的。
有紗自己租房子住,一個月12萬日元的房租對於有紗來說應該算很便宜了,1LDK一個人住算寬敞的。
有些人工作和平時穿衣風格會差很大,哪怕是做陪酒女,工作需要可能會穿得很性感,私服或許就不是這種風格。
而有紗則是私服也都是性感的風格,比如身上這件粉色連衣裙,小心機都在後背的部分。
在征得有紗的同意下,有紗又試穿了幾件自己的私服,清一色都是展露姣好身材走性感風格的連衣裙。
能感受得到有紗對自己的外貌身材的自信,她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。雖然並不是所有漂亮的女孩都會走這條路,節目組遇到有紗的時候,她已經是全職在做陪酒女了。
但在這之前,她有過正式的工作,是在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工作。
也做過美容沙龍的店長。
說起來都是挺不錯的工作,但有紗卻是因為做過這樣正式的工作才毅然放棄,選擇了夜晚的工作。
在做保險工作的時候,就常遇到客人要求約會,如果不約會就會解約之類的。
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,讓有紗覺得無論自己多努力,都只會被當做因為是“女的”所以才可以做成。
工作沒能被認可能力,相反只被看到性別優勢。於是,有紗放棄了白天的工作,與其為這種事情困擾,不如干脆做以女性為優勢的工作。
這樣想通後,有紗就干脆把作為女人當做武器,投身到了夜晚的工作。
對於有紗來說,無論白天還是晚上的工作,都是營業。營業的共通性就是接待客人,而有紗是喜歡與人交際的。
做陪酒女,漂亮自然是敲門磚,但要做得好也有營業技巧。
客人的類型也有很多種,有些客人來的次數不多,但來一次可能能花很多錢。有紗則比較喜歡一次花五六萬日元,但是能頻繁來的客人。
當然,做這份工作也不是沒有危險的時候,有時候單獨與客人出去,也遇到過被硬拽著去酒店的情況。雖然是做陪酒的工作,但也有拒絕的權利,真的不想去酒店的時候,有紗會抓著酒店大門不松手,好在能遇到路人出手幫助。
既然做這份工作有危險性,有紗還堅持做,確實和很多做這個行業的女孩有一樣的想法,就是想快速攢錢。
目標是攢夠錢之後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定食屋。
雖然只是一家定食屋,有紗也希望是能提供高級食材的那一種。
當節目組問有紗是否自己做飯的時候,有紗說幾乎每天都做,只不過要說她比較得意的料理的話,居然是鹽拉面……看來將來就算開定食屋,也是要另請大廚了。
不管定食屋的夢想能不能實現,當時的有紗至少也算是在為了夢想攢錢努力著,甚至為此連男朋友都沒有交,節目組也是希望她能早日實現自己開定食屋的夢想。
時隔三年多後,節目組又一次聯系到了有紗,因為疫情的緣故,這次是視頻電話連線,結果畫面剛一接通,首先出現在屏幕上的是一個完全不認識的黑人男子。
然後有紗也出現在了畫面中,一臉笑容甜蜜地向節目組介紹到,旁邊這位黑人小哥是自己的男朋友。
啊這?!
……猶記得…………三年前,有紗說喜歡的類型是像生田斗真的呀
有紗向節目組說到,男友是南非人,而他們現在正在越南。
有紗是在日本學英語的時候認識的現在的男友,當時男方剛好是英語老師,兩個人就這樣在線上通過學習英語認識並交往了。
而男友那時就已經在越南,沒想到有紗為了這段感情能直奔越南去見他,如今更是在越南與男友同居生活了起來。
節目組想問一下有紗的男友,喜歡有紗什麼。有紗就用英語問了男友,不過聽有紗的英語,感覺這英語課學習的成果似乎也不怎麼樣
而男友的回答也不知道該怎麼說,他說喜歡有紗腦子有些奇怪的地方……仿佛在說她腦子不太好。
節目組還替有紗記著,三年前她的夢想是攢錢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定食屋,而有紗回答說因為疫情很多餐飲業都受到沖擊,所以還在等待機會。
emmm……感覺基本上是放棄定食屋夢想了。
那既然千裡迢迢追到了越南,兩個人生活也需要工作吧,節目組也很好奇有紗到了越南後在做什麼工作。
有紗說現在兩個人靠收集鐵廢品再賣掉來維持生活。
????
有紗的人生還真的是大起大落……考上過好的大學,半途而廢做了陪酒女,說好好攢錢將來開定食屋實現夢想,轉頭又去談了個黑人男友,戀愛也就算了,一頭扎進越南,又與男友過起了收廢品的日子……
雖然說,一切都是個人的選擇,但每一次選擇都將改變人生的軌跡。
在有紗的人生分岔路口上,或許在做正式工作,努力過卻只被當做是女性優勢的那個時候的無力感,徹底顛覆了有紗的自我觀念,才讓她選擇了完全不一樣的另一條路。
選擇的背後,好壞與否可以不在意旁人的評價,但一定冷暖自知。